- 索引号: 11370100MB2873710W/2021-00638 组配分类: 规划解读
- 成文日期: 2021-05-31 发布日期: 2021-05-31
- 发布机构: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 标题: 《济南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解读
- 发文字号:
近日,经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研究同意,编制印发了《济南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规划》编制背景
(一)发展优势
济南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推动全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济南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是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会,位于黄河下游核心位置,地处黄河生态走廊与京沪经济动脉、黄河文化纽带与“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交汇点位置,具备引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济南黄河文明生生不息,深受黄河文化孕育滋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齐鲁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中心,具有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73项,市级以上与黄河有关的非遗项目271项。济南黄河治理长治久安,取得了近40年未出现大洪水的奇迹。济南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黄河之水惠泽万家,是济南的母亲河,是济南饮用水主要来源,哺育了一代代济南人民。
(二)文化特色
泉是济南9000年历史中一以贯之的文化标志,泉水—黄河—泰山—圣贤等构成了人杰地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济南泉水文化,泉水文化和黄河文化交相辉映。黄河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交汇叠加,济南不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还是中华文化本土性的重要证明,龙山文化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发源。济南拥有中国山河文化的标志性元素—泰山、黄河,济南把泰山黄河连结成一个文化整体。《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北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景色,代表了中华山水园林典范。
(三)机遇挑战
机遇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提出“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奋斗目标,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黄河国家战略明确了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全新定位,为济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济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稳固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工作支撑。
挑战方面,一是遗产遗址保护不够。济南黄河文化遗产遗址保护缺乏统一规划,存在碎片化现象。二是文化传承创新不够。传承载体单一且数量少,缺少以黄河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场馆。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挖掘宣扬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新时代黄河题材的重大文艺作品。三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黄河文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济南”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四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黄河沿线一部分流经区域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不足,景观风貌配套不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二、《规划》编制思路
(一)规划原则
《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加快建设黄河流域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强省会建设中凝聚精神力量、提供文化动力支持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将黄河文化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努力推动黄河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不断增强沿黄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济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注重活化传承。以保护为基本前提,以传承为重要途径,以弘扬为根本目的,全面系统保护济南沿黄各类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济南黄河故事”,为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三是加强统筹谋划。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发挥沿黄区县(功能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黄河文化资源有效统筹、共建共享,提高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济南黄河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将济南打造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样板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典范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门户和黄河流域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沿黄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黄河系列文旅项目,创作一批黄河文化艺术精品,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建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三)空间布局
发挥济南183公里黄河生态风貌带不同地域文化旅游特征,通过资源整合、串珠成链、连片成面,形成“一廊一轴一核五组团”空间布局。
“一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黄文化旅游廊道。聚集整合沿黄地区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统筹推进黄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景观提升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黄河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旅游景区,形成黄河流域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廊道。
“一轴”,共同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串联济南、泰安、济宁三市文旅资源,加快三地合作,共建一条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地位重要、文化联系密切的“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
“一核”,培育黄河文化地标核心区。以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为发展轴线,以天桥区和起步区为黄河文化发展核心区域,推动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公园、黄河文化传承基地等一批核心项目,打造济南黄河文化发展地标核心区。
“五组团”,协同发展五大特色文旅组团。依托平阴、长清黄河沿线传统古村落等资源,发展黄河传奇古村文旅组团。依托黄河槐荫段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发展黄河湿地绿洲文旅组团。整合历城、章丘黄河沿线农业资源,发展黄河农耕田园文旅组团。整合济阳优质生态、旅游、农业等资源要素,发展黄河动感体验文旅组团。依托商河温泉、农业、鼓子秧歌等优势资源,发展黄河温泉康养文旅组团。
三、任务举措
《规划》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利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黄河故事”四个方面提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总体任务框架。《规划》设置了8个专栏,梳理了8大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9个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重要载体平台和重大项目、65个黄河文化旅游重点推进项目、4大项黄河旅游提升打造工程、12条黄河精品旅游线路、15项黄河文旅节事活动、4大项黄河文化惠民工程、5大项黄河主题艺术创作工程,7项黄河文化艺术活动、6项黄河文化交流项目,作为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遗产保护。统筹推进济南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提高济南黄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展示水平和传承活力。全面梳理黄河文化资源。梳理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体系,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普查和认定,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立黄河文化资源管理机制,完善系统化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济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项目库管理制度。加强黄河文化研究,提炼济南黄河文化时代精神,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加强黄河文物保护力度。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扎实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前置改革。实施黄河文化遗址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强化遗产保护管理,推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提升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开展黄河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完善非遗项目传承体验载体,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打造提升以黄河、小清河为主题的非遗展馆、非遗展示中心。
(二)文化传承利用。推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培育黄河文化产业,推动黄河文化创意产业成沿黄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产业。优化发展布局,结合城市发展新格局,重点打造五大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区。推动转型升级,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培育新业态。扩大文旅消费,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产品优先纳入文旅惠民消费季消费券补贴范围。壮大发展载体,培育一批以黄河文化产品为核心的文化企业。积极开展沿黄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群众艺术创作聪明才智,推出一批黄河文化、泉文化题材的文化艺术精品。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实施“黄河文化广场”等文化惠民工程。拓宽黄河文化传承路径和渠道,全方位多样化弘扬传播黄河文化,多样态、多介质报道和内容推送黄河文化,让“大河之畔·天下泉城”的文化品牌传播出去、推广开来。
(三)打造黄河文化文旅带。连接沿黄区域自然人文名胜,共建黄河文化旅游廊道。打造黄河文化核心展示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园、一镇、两馆”。打造沿黄文化展示精品线路。推动沿黄全域旅游纵深发展,培育和打造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独具风格特色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提升黄河旅游发展水平。策划黄河文旅产品和节事活动,推出精品文旅产品,构建四季特色黄河文旅产品体系。推出黄河精品文旅线路产品、业态。丰富黄河文旅节事活动,打造黄河文化交流传播平台,构建黄河文化节庆产品。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沿黄地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沿黄旅游交通网络,改造提升现有黄河沿线主要旅游道路,建设黄河旅游公路和休闲绿道。健全服务配套设施,统筹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服务点,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优化提升生态景观,建设济南百里黄河生态风貌带。
(四)讲好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展现黄河风采、齐鲁风范、泉城风韵。繁荣黄河文化艺术创作。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实施黄河文艺创作选题扶持计划。举办主题艺术活动,组织开展黄河文化主题系列活动。打造黄河文化展示传播平台。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群。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提高济南黄河文化的认识度。加大黄河文化普及力度,让黄河文化走进群众、深入人心。创新黄河文化宣传推介。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一批烙有黄河与济南文化印记的本土文化品牌。完善宣传促销体系,创新开展黄河文化形象推广和线路产品宣传。深度开发国内客源市场,积极拓展境外客源市场。强化营销政策激励与保障,在济南地接旅游产品创新奖励政策中突出黄河文化旅游内容。促进黄河文化交流互动。构建文明互鉴黄金口岸,打造黄河文化标识体系和济南文化特色体验目的地。加强沿黄城市文化联动,促进区域黄河文化交流、传播与创新。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合作,推动黄河文化与世界各地“大江大河”文化的交流互鉴。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加快建设“东亚文化之都”,构筑全国重要的区域文化高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门户。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济南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重大问题、重要工程、重大政策和重要事项,统筹领导、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沿黄各区县与市直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政策支撑,出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投入资金保障制度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积极保障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用地供应。强化人才保障,大力推动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旅游发展、文化创意等急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济南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培育符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需求的各类人才。加强督导考核,把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纳入对区县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政策链接: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济南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