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MB2873710W/2022-00284 组配分类: 规划解读
- 成文日期: 2022-01-05 发布日期: 2022-01-05
- 发布机构: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 标题: 《济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解读
- 发文字号:
近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市文化和旅游局编制印发了市级重点专项规划《济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规划》编制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济南文化和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泉城济南”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艺术创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40余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和100余个优秀小剧目荣获省级以上奖项,“泉城大舞台”等惠民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成功举办三届全国非遗博览会,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537个,开展150余项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泉城书房建设、图书馆联盟活动、旅游厕所革命成绩突出。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融创文旅城、开心麻花等一批文旅大项目建成运营,获评“国家文化惠民消费示范城市”“全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文化旅游市场持续保持稳定有序,“济南旅游啄木鸟”志愿服务形成品牌。“泉城济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全球城市形象大使总决赛、济南国际双年展、济南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文博会等系列国际国内知名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成功举办,当选2022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济南城市形象国际度和时尚度不断提升。
(二)形势要求
机遇方面,一是国家战略机遇千载难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和强省会战略,为济南市文化和旅游跨越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二是产业发展机遇责任重大。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文化和旅游既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促就业、增消费、扩内需的战略抓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文旅融合机遇空间广阔。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整合文化旅游部门职责重大部署,重塑文化和旅游工作新格局,文旅融合发展适应了发展的内在规律需求并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挑战方面,一是协调发展存在重事业轻产业的现象。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产业发展主体规模和占GDP的比重还比较小,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不突出,龙头带动性企业少,没有形成品牌,产业发展与事业繁荣互动性互促性不明显。二是产品开发存在重传统轻创新的现象。文化旅游资源统筹不够,整合利用成效不明显,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国有文艺院团、国有景区活力不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国际国内文化贸易发展基础薄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少激励性制度保障。三是业态培育存在重宣传轻服务的现象。丰富的泉水文化、饮食文化、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高校艺术院团等资源没有进行系统性挖掘利用,缺少政策性扶持和政府性引导,没有完善的服务平台,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产品,亟待进行科学研究和快速推进。
二、《规划》编制思路
(一)规划定位
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发展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典范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样板区上取得明显成效,“东亚文化之都”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影响力更加提升,“文化济南”基本建成。
(二)主要考虑
《规划》编制紧密结合省会城市战略定位,聚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质量。
一是发挥龙头引领。紧紧围绕黄河流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以“五个济南”建设为统领,发挥省会经济圈龙头作用,努力形成“中心引领、圈层支撑、融合互动”发展格局,提升辐射带动力、增强凝聚力。联合泰安济宁两市,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借助省市一体化加快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机遇,重点推进省会经济圈文旅一体化发展进程;发挥山东省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作用,联合省内沿黄城市,构建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协作示范带。
二是追求优质高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方式从资源驱动型向产品创新、绿色发展、服务提升驱动转型,产业形态从项目建设向集群发展、全域协调方向转型,实现产品、服务、管理、环境等全方位品质提升。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加速文化和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文旅+”“+文旅”,促进产业融合、部门协同、区域联动。推进文博场馆与遗产资源活化转化,创造多元文化业态,打造一批适合现代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强“商业+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消费融合创新。促进线上线下深入融合、商品和服务消费互动融合、流通和生产对接融合,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推动商旅文体、游购娱融合发展。
四是扩大开放交流。完善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引导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集聚开放创新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品牌,推进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提质增效。
三、主要目标
《规划》在确定“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时,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体系注重保持与国家、省、市上位规划一致,共设定各类发展指标48个,其中主要发展指标16个。
《规划》始终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注重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谋划,提出大力发展8种文化业态、创新发展8种旅游业态,培育100家大中型骨干文化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小微文化企业,建设不少于10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创建7个省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规划》设置了9个专栏、3个附表,梳理了100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00个重点文化旅游活动、22类39个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26类207个省级文化旅游品牌、10类434个市级文化旅游品牌,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规划》提出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提出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要求。到2025年全市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县级数字文化馆达标率100%,建成一批泉城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基本完成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四、任务举措
《规划》重点从“优化布局、繁荣事业、振兴产业、保护传承、提升形象”五个方面提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任务框架。
(一)优化布局。立足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特点,围绕“东强本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战略,着力形成统筹协调、各具特色、差异化、互补性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做优泉水文化旅游标志区,就是最大限度挖掘整合泉水资源,打造“老济南、新泉城”特色,统筹老城区与新城区、老业态与新需求、老肌理与新格局的关系,保护历史风貌、保存生活方式、保持发展活力。加快发展黄河文化样板区,把起步区作为济南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战略空间和重要承载区,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打造集黄河观澜、都市娱乐、文博体验、特色会展于一体的黄河文旅样板区。以历城区、章丘区为重点,依托区内文物遗址、工业遗产、文化产业、自然人文等资源,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升级,加快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科创研学、主题娱乐、文化创意、特色会展、体育休闲等文旅产业,打造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代表区。以莱芜区、钢城区、南部山区为重点,提质发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山水度假等特色旅游产业,构建高品质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槐荫区、长清区、平阴县为重点,建设集生态休闲、高端康养、体育运动、乡村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康养之城。以济阳区、商河县为重点,借助黄河国家战略实施和起步区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全面促进温泉度假、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高质量发展。
(二)繁荣事业。坚持先进文化正确方向,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文化艺术生产机制,唱响时代主旋律,完善文艺生产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创作演出积极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文博场馆旅游产品开发、文创产品研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打响非遗城市品牌。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数字化水平,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游客不断增强的文化旅游生活需求,形成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载体。
(三)振兴产业。坚持事业产业两手抓、两手硬,牢固树立“产业兴则事业兴”的指导思想。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把做深泉水文化创意产业,做火时尚文化产业,做大文化会展产业作为重点,加强梳理研究,拓展发展思路,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提升旅游要素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在传统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增活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进一步活跃文化消费市场,坚持国内国际协同推进,大力发展文化贸易,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为“文化济南”建设贡献文旅产业力量。
(四)保护传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抓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目标为指引,立足济南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按照“一廊一轴一核五组团”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构建沿黄文化旅游廊道、“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黄河文化旅游核心区,打造黄河传奇古村、湿地绿洲、农耕田园、动感体验、温泉康养五个组团,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讲好新时代济南黄河文化故事,把济南建设成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样板区。
(五)提升形象。紧紧围绕黄河流域国家中心城市和“文化济南”建设,完善“泉城济南+区县品牌”的品牌体系。擦亮“泉城济南”文化旅游目的地总品牌,市区品牌坚持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丰富内涵、一体推介、整合打造、捆绑营销,形成对外宣传整体合力。利用当选中国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契机,全方位深入开展建设宣传活动,整合利用驻济高校文化艺术资源,形成城市与高校良好的持续的共建共赢格局。系统挖掘与梳理济南“东亚文化之都”特色要素,持续开展国际对外交流活动,办好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济南活动年”系列活动,拓展提升文化旅游国际传播渠道,推动泉城文化走出去,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提升泉城济南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形成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强化政策保障,加强国家、省级、市级文旅政策集成,落实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政策。加强资源保护,保护优化生态环境,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确保各类文化和旅游开发项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完善制度保障,严格按照国家及省级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市情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行业规范性制度,增强操作性。强化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激励性制度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影响广泛的文化旅游名家大师、管理运营领军人才和优秀从业者。
政策链接: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